找到相关内容340篇,用时2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百法明门论间义

    ─一遍行五──┐ │ 二别境五 │ │ 三善十一 │ ┌心┐ 心所有法┤ 四根本烦恼六├─与此┤ ├相应 │ 五烦恼二十│ └王┘ └─六不定四──┘ 304页 六位心所,如天子及诸侯各有六部之官,...境界而起,如有五官 各住一署,分任其事者也。 善十一心所,性乃纯善,如国有良臣十一人,皆能格君 心之非,导君为尧舜者也。 根本烦恼六心所,性是烦恼染污,如国有奸臣六人,能 诱君昏暴,使同于桀纣者也。 ...

    唐大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2174035.html
  •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㈨

    的名字,也好容易生烦恼。生烦恼比以前还更容易,所以我不讲,就怕你们容易生烦恼。 那么现在时机到了,机缘成熟了,今天应该讲了,今天就是讲多烦恼的日子。烦恼多到多少呢?二十个烦恼,这二十个烦恼烦恼就是跟随的,跟随谁呢?跟随你,也跟随我。你有烦恼就跟随你,就跟你去,我有烦恼就跟我来,他有烦恼就跟他去,另外还有六个烦恼,这六个烦恼叫什么呢?叫根本烦恼。 二十个烦恼里又有小烦恼、中烦恼、大...

    宣化上人讲述

    |心经|非台颂解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3/2224413299.html
  • 疾病与健康

    又可归为两类,1,根本烦恼。2,烦恼。   身病:又分三相。   1:四大五脏病相。甲,四大增损所生病。乙,五脏所生病。   2:鬼神所作病相。怨鬼缠绕,令身心不安,或行瘟疫,或生疮变。...心脏和嘴巴毛病。   以上分别见《大方广总持经》,《梁皇宝忏》,《摩诃止观辅行三十二卷》。   心病又分两种:   1,根本烦恼。2,烦恼。   根本烦恼又分六种。   1:贪(...

    shi_jin

    |人生|宇宙|健康|疾病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11/0942496526.html
  • 唯识三十颂诠句

    不同小乘。小乘不许慢爱并见慢故。  及余触等俱  俱,如前释。触等,谓触等五遍行心所。复言余者,谓八烦恼,并别境慧。八烦恼者,谓昏沉、掉举、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失念、散乱、不正知。以诸染心,此定俱故。此之八法,及别境慧,义如后说。此意相应四烦恼等,是染法故,障碍圣道,隐蔽自心,说名有覆。非善不善,故名无记。  所生所系  系,有二义。一、系属义。谓第八识,生彼欲界,现染末那相应心所,即欲界系...

    韩清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4247076.html
  • 周叔迦:八宗概要(2)

    名称不能包括六趣,所以用“生”来总摄六趣,也就是“数取趣”的别译。人我见与法我见也简称“我执”与“法执”。人我见是烦恼障的根本。由于人我见是起一切根本烦恼烦恼,扰恼人心,能障涅槃。法我见是所知障的...昏沉。九“不放逸”,谨慎修行,不流于邪僻,对治放逸。十“行舍”,心无所牵挂,安住不移,对治掉举。十一“不害”,不损恼于他有情,对治于害。这十一善法也只前六识起。  第四是烦恼,有二十六法,此中又分根本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04464551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法教篇(二)

    学牛食草等。  (5)烦恼二十——烦恼者,根本烦恼而生也。计分三类:  A.小十——小随者,随从根本烦恼,各别生起,狭而且狭故。  ①忿——忿者,现前瞋火暴发,瞋所摄。  ②恨——恨者,计怨...,过细分别,曰伺。  第八识心王,唯具遍行五心所。  第七识心王,具遍行五,及别境中慧心所,根本烦恼中贪、痴、慢、不正见四心所,大烦恼八,共十八个。  第六识,具足五十一心所。  前五识,具遍行五,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0870436.html
  • 西藏传本摄大乘论(初分)

    杂染业杂染及生杂染亦不成,世间及出世间清净亦不成。烦恼杂染云何不成耶?由彼烦恼烦恼所作熏习种子性于六种识身中不成就故,如是若眼识与欲贪等烦恼烦恼俱起俱灭唯此由彼等(法)熏成种子性熏习非余。  眼识既灭...  诸余识中亦复无有,诸识所依别异故,又无俱起俱灭故。  于自体中亦复无有,自体无俱起俱灭性故。  故眼识中由欲贪等烦恼烦恼熏为熏习不成。  此识由识所熏亦不成,如分别眼识如是所余转识随应当知。 ...

    吕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10471716.html
  • 西藏传本摄大乘论

    杂染业杂  染及生杂染亦不成,世间及出世间清净亦不成。  251页  烦恼杂染云何不成耶﹖由彼烦恼烦恼所作熏习种子性于  六种识身中不成就故,如是若眼识与欲贪等烦恼烦恼俱  起俱灭唯此由彼等 (...且欲贪中无有,欲贪依于此故。又非依故。(注 47)  诸余识中亦复无有,诸识所依别异故,又无俱起俱灭故  。  于自体中亦复无有,自体无俱起俱灭性故。  故眼识中由欲贪等烦恼烦恼熏为熏习不成。  ...

    吕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10471717.html
  • 佛教道德的普遍意义

    与正的两大类。《百法明门论》列十一善心所,即信、精进、惭、愧、无贪、无瞋、无痴、轻安、不放逸、行舍、不害,此十一种显示道德内在的成因及其具体内容。又列二十六种烦恼,即根本烦恼六:贪、瞋、痴、慢疑、恶见。小烦恼十:忿、恨、恼、覆、诳、谄、骄、害、嫉、悭。中烦恼二:无惭、无愧。大烦恼八:不信、掉举、散乱、昏沉、懈怠、放逸、失念、不正知。此二十种烦恼,显示罪恶的成因及其具体内容。   佛教净化...

    惟贤

    |道德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1/0923071883.html
  • 百法论议

    慢、疑、不正见。五、烦恼二十,分小中大,小有十者,谓忿、恨、恼、覆、诳、谄、骄、害、嫉、悭;中二者,谓无惭并无愧;大八者,谓不信、并懈怠、放逸及昏沉、掉举、失正念、不正知、散乱。所言随者,乃随...能成办也。上乃起业之心,下乃造作之业,其业不过善恶二途,其善业止有十一,其恶业则有根本烦恼六,烦恼二十,故世间众生作善者少,而作恶者多也!  善十一者:善谓信、惭、愧、无贪等三根、勤、安、不放逸、...

    憨山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60239728.html